質量監測如何為教育把好脈
我國首份《中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報告》的發布,是繼我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建立以後,我國教育質量監測曆史上又一件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事件。為進一步發揮監測結果對促進教育質量和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,在今後的工作中需特別加強一系列制度建設。 教育領域要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,關鍵任務之一是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,促進政府職能轉變。在過去幾年,各級政府在教育行政管理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,大大提高了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,但一些體制性的“頑疾”仍然存在,一些地區對國家教育政策的落實不到位且長期沒有引起重視。如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數據顯示,我國八年級體育周課時數不達標的學校占比達到60.8%,藝術周課時數不達標的學校占比達到90.7%。這說明國家課程方案實施情況還不十分理想,缺少跟蹤,也缺少相關的責任追究、獎懲制度以及限期整改制度機制;不僅教育系統內部缺乏有效監督機制,而且也未建立有效的社會監督機制。 為了系統化的安排這些人去學習便出現了成人教育,這也是國家給的一次機會,近幾年多多少少會看到諸如此類成人招考資訊:高齡老人得某某大學錄取通知書,曾經保安大叔考取某985大學獲博士學位等等勵志新聞, 成人高考 於是乎也見怪不怪,這種亡羊補牢式的教育也是完成了前輩人對知識渴望的心願。 長期以來,受傳統計劃經濟思維模式和行政模式的影響,我國教育存在管辦評不分現象,政府職能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缺位、越位現象,社會力量參與和監督辦學的積極性、主動性還未充分調動起來。解決上述問題,必須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,按照“政府管教育、學校辦教育、社會評教育”的原則,實現管辦評分離。構建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,由相對獨立的第三方對教育質量做出評價,是在基礎教育階段推動管辦評分離的重要舉措。更重要的是,通過建立健全教育質量監測的報告發布以及基於監測結果的約談、問責、獎罰、限期整改等配套制度,能督促政府嚴格履行教育職責、督促學校遵照相關政策要求規范辦學。 同時,教育質量監測能為政府的精細化管理、提升科學管理水平提供重要支撐。教育質量監測不僅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狀況進行測查,而且還對課程開設、教師配備、學科教學等影響義務教育質量的相關因素進行監測,其對全面准確把握義務教育質量狀況、找准質量提升的著力點提供了科學客觀的數據支撐。同時,通過對不同年份監測數據結果的縱向比較,能及時、准確把握義務教育發展